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周年院庆特刊寄语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时间过得很快,网上人大从创办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了,这十年来,网上人大在探索中前进,在拼搏中成长,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。 
  
   目前,网上人大已经拥有在校生4万多人,毕业生2万多人,教职工队伍也从最初的十余人增加到目前的一百五十余人。网上人大在教学管理、学生服务、研发创新等方面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,形成了被外界普遍认同的“人大模式”。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网上人大,我们共同成长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与名校擦肩而过,我们在职业的路上与机会擦肩而过,我们在生活的路上与梦想擦肩而过……直到有一天我们蓦然回首发现了你——网上人大。我们从迈进你无形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感到你的热情、亲切和渊博。你不仅传授我们知识,帮助我们实现抱负,还促使身在天涯海角的我们在网上相识,共叙友谊地久天长。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献给母校院庆十周年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济宁 徐 进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悔之约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山 刘珈玮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网上人大,我们共同成长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 崔子莹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服务中心回望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第一所服务中心的诞生到全国七十二个服务中心的建立,回望学院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,里面包含着无数服务中心老师的心血。他们代表着学院的形象,维护着学院的声誉,他们身处服务学生的第一线,默默地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很多……为了方便学生领取教材,他们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;为了替出差的学生预约考试,他们深夜还忙碌在电脑旁;为了帮助郊区的学生缴费,他们亲自到银行排队……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性化服务和工作中的创新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东外贸 孙爱丽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顾六年工作所思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海 朱雅燕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工作中学习,在学习中工作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深圳 吴阿娜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作在网院
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,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网上人大!”。网上人大是我们心中的骄傲,更是我们心灵的家。在这里,我们曾经挥汗如雨地奋斗了十年青春岁月,实现了职业发展的一个个目标,终于铸就了网上人大今天的辉煌。在这里,我们有欢乐、我们有惆怅、我们也有彷徨,但是我们更有希望和信心,因为我们都是“网上人大人!”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难忘的海上四小时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舒畅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见证了汉语言文学组的发展与壮大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志刚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作在网院的这几年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邓芳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我们》这十年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